-
從“強化監督”到“監督幫扶”,監督臭氧治理和PM2.5有何不同?
此前,藍天保衛戰的執法行動叫“強化監督”,2020年,不僅去掉了“強化”二字,還加上了“幫扶”。 專家指導團24小時在線答疑,只要現場有問題,一般不會超過3分鐘,群里就會給出回答。 即便在北京、上海,還有江蘇、山東一些相對發達的城市,很多基層生態環境部門都沒有監測VOCs的設備,特別是縣區,如果要用就現租第三方的。 我們在一個化工廠查VOCs的LDAR檢測記錄發現,臺賬上記錄的第一個檢測點和第二個檢測點之間時間間隔只有2分鐘,而我們步行需要10分鐘,檢測記錄明顯是假的。 -
湖北荊州巨型違建“關公像”拆還是遷?
為什么湖北荊州這尊古城歷史城區范圍內巨型雕塑會引起如此廣泛的關注?背后是荊州古城巨大的歷史價值。 -
“僵尸”充電樁!
-
永久性破壞!天然溶洞被糟蹋成這樣
-
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美國氣候政策,不止“退群”這么簡單
如此多的氣候政策成為特朗普政府的目標,是因為不少氣候政策和加入《巴黎協定》的過程類似,以總統行政命令或部門規章的形式推出,沒有通過國內立法程序落實為法規,撤銷它們的行政阻力較小。 雖然聯邦政府消極應對,但仍有不少州和城市政府在積極減排、推動能源轉型,重視氣候行動的企業也在增加。比如,加州政府已經宣布要在2045年前實現碳中和。 “美國的氣候領導力不該只限于國內,美國應該并且能夠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進行綠色的、公正的轉型。” (本文首發于2020年11月12日《南方周末》) -
32人獲刑!內蒙古致32死20傷瓦斯爆炸事故案一審宣判
-
“無需餐具”還是送,餐盒循環嫌麻煩:外賣限塑,難在哪?|“塑”戰
有商家在外賣訂單高峰期,無暇看訂單上有沒有勾選“無需餐具”,就統一配送餐具。還有商戶為圖方便,提前把餐具放在了包裝袋里,嫌麻煩也就沒有取出來。 即便將全球的PLA供給中國,也只能滿足國內可降解塑料餐具市場的零頭。 “可降解是一個選項,但不是包治百病。如果能讓現有的一次性塑料做到可回收、可循環利用,將是另一條緩解白色污染的路徑。” 學生們的消費心理和習慣尚未完全轉變。“還是因為方便,用完就可以扔,也有學生不喜歡用別人用過的餐盒。” (本文首發于2020年11月5日《南方周末》) -
“雙十一”之后,快遞包裝居然去了這里…… | “塑”戰
不止何時,“雙十一”從光棍節變成了購物節。 2020年的購物狂歡,比往年來的要早一些。 午飯時間,大家都下樓找自己的快遞。 拆完快遞之后,這些包裝都去哪里了呢? -
環境部:試點省市碳市場成交量超4億噸,成交額超90億元
截至2020年8月,試點省市碳市場共覆蓋鋼鐵、電力、水泥等二十多個行業,接近三千家企業。 -
新全國“限塑令”出臺,各地跟進地方版,誰加碼了? | “塑”戰
2020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又稱新“限塑令”,針對多種塑料制品,提出2020、2022、2025年三個階段的要求。截至10月,南方周末搜索發現,28省(直轄市、自治區)已發布地方版“限塑令”,北京安徽湖南尚未發布。 那么,誰加碼了?